健康科普

您的位置: 首页 健康科普科普文章详细

【普及精神卫生法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】家庭治疗临床经验谈之亲子关系中的“盲目的爱”

发布时间:2023-04-14 14:42 本文来源: 医院管理员


   盲目的爱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,它广泛存在于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中,比如爱上一个不回家的男人,明明知道对方不爱自己,甚至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举动,但是仍然深深爱着对方···盲目的爱会令人失去理智,陷入一种狂热的情绪之中,当发现对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时,便会勃然大怒,怒斥对方“辜负了自己”或“白眼狼”来给对方制造道德上的被动境遇。

这种“盲目的爱”,在亲子关系中也普遍上演着。

有一部豆瓣评分高达7.8分的动画短剧《无法割舍的爱》,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这种“爱”在亲子关系中布下的“温柔陷阱”。


故事一开始,一个新手妈妈正在痛苦地生孩子,随着一阵哭声响起,一个新生命便诞生了,可当医生准备剪断脐带时,却被妈妈极力阻止了。从此以后,妈妈就用这根脐带把自己的一生和孩子牢牢地绑在了一起。

妈妈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,害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。看到孩子遇到了危险,就马上用脐带拉回来;看到孩子可能会打碎花瓶,就马上拉回来;看到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,就马上拉回来···不管孩子做什么,妈妈都会用脐带把孩子拉回到自己可以掌控的安全区域内。  

但是,作为一个单亲妈妈,妈妈也需要被爱。

有一天,妈妈遇到了一个心动的男人,正当两人开心互动的时候,孩子马上跑过来抱住妈妈,很委屈地把妈妈拉走了。

晚上睡觉的时候,妈妈很担心,如果自己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,会不会让孩子受委屈?于是,妈妈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。

很快,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,却没想到,那根妈妈和孩子之间紧密联系的脐带,却让孩子成了学校的异类,他被同学嘲笑、欺负,却手足无措、坐在地上大哭起来。妈妈知道后,心如刀割,去学校和老师大吵了一架,认为老师没有尽到管理学生的义务,要投诉老师、投诉学校,然后把孩子接回家打算自己教育。

之后,当其他同龄人都在学校上课时,这个孩子就一直在家,跟在妈妈身边···

长大后,他开始跟着妈妈学习祖传的手艺——织毛衣,那一团团的毛线,似乎也预示着母子之间的关系,剪不断理还乱···

再后来,小男孩长成了大男孩,却不管做什么,都跟在妈妈的身后,妈妈也颇为自豪,当周围的邻居投来羡慕的目光时,妈妈很骄傲地说着:你们的小孩长大了就跑了,我的孩子长大了还一直跟在我的身边,你们看我的教育多么的成功!

可是,男孩终究是成年了,开始向往美好的爱情。可是,每当孩子遇到心仪的女孩子,妈妈总是摇摇头,说这个不满意、那个不好,于是儿子想了想,觉得应该找一个让妈妈满意的儿媳妇,于是放弃了心仪的女孩子。

但是,儿子也有不能忍受的时候。

有一次,妈妈发现儿子在和一个女孩子偷偷约会,妈妈火冒三丈,发飙怒吼:我白养了你这么多年!你是一个不懂得孝顺、不知道礼义廉耻的孩子!听到妈妈这么歇斯底里的怒吼,儿子心痛了,马上跪下来向妈妈道歉,承认自己没有替妈妈考虑,于是儿子跟女孩子说:我们不能再交往了,我妈妈不同意我们来往,我必须照顾好我的妈妈!

之后,他彻底放弃了追求自我的独立,没有自己的爱情、工作和生活,只有他和妈妈一起守着妈妈的毛衣店,一起织毛衣,从春天到冬天,一年一年地过去了···

直到很多年过去了,孩子也老了,变成孩子用脐带拉着年迈的老母亲出门,一个人照顾老母亲,一个人在电脑屏幕前孤零零地玩着游戏···

在短片的最后,死神带走了妈妈,才终于剪断了母子之间缠绕一生的脐带···

儿子得知后,无法接受妈妈的离开,发出婴儿般的呐喊···


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,成长得足够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与父母进行“分离”而不是继续强化这样的“共生”关系,而没有做好分离准备的父母,会一直沉浸在孩子依旧没有长大的错觉中,进而想办法阻碍孩子脱离父母。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真正的爱不是让子女沦为父母的附庸和工具,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和对分离的接纳。

当父母不为自己而活,孩子也不会从父母身上得到示范,因而孩子也不会学会为自己而活,这样就造成了两代人的悲剧,亲子之间一边相互伤害,一边又相互依赖,但是当有第三方想要把他们分开时,第三方就会马上成为他们共同的“敌人”。

而如果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也不要气馁,努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,肯定自己,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,不要活在父母为你制造的“内疚感”中,发展出独立和勇气的品质,一样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

作者杨睿泽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【普及精神卫生法   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】家庭治疗临床经验谈之亲子关系中的“盲目的爱”
网站纠错